你的位置:正规炒股配资_安全炒股配资门户_炒股配资公司 > 炒股配资公司 > 股票杠杆设置 跟拍春节近八年时间,他把岭南“迎春花市”拍成了纪录电影
发布日期:2025-03-31 21:53 点击次数:152
“行过花街才是年”,今年年关里,你逛花街了吗?2024年12月,“春节”作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股票杠杆设置,素有“百年花市”之称的越秀西湖花市登上中国春节申遗纪录片,助力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今年的花街和往年一样,广州11区花市悉数开锣,用满街芬芳承载十足“年味”,市民游客纷纷“行花街”,喜迎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同时,线上也有一个好消息传来,首部岭南“迎春花市”纪录电影《行花街》历时十六个月的拍摄与剪辑,即将向国家电影局提交龙标申请。影片聚焦广州越秀区“2024年西湖迎春花市”,以全景视角和过程跟踪为方法,充分展示在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熏陶下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种花养花为业,赏花用花成俗的历史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迎春习俗“行花街”活动。
该片由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越秀区花市办指导,广东普星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出品,广州市非虚构影像创新发展中心与四川朗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联合出品单位。总导演刘广宇是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一直致力于非遗影像创作与研究,带领团队参与了很多非遗影像创作,产出了一批优秀的非遗影像作品。尤其是近八年来,春节成为他的重要选题。
刘广宇(右)与非遗传承人在一起工作。
对于借广州越秀西湖迎春花市为题,以行花街为主线,将春节拍成一部纪实电影,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忱。他说,春节,是农历新年,在我们国家,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节日了,透过它来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再合适不过了。身为大学教授,试图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希望用影像丈量非遗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以此来呵护我们浓烈的生活记忆,记录我们鲜活的社会实践。
从自贡灯会到列车上的春节,再到广州行花街
走进一位学者的春节三部曲
2024年12月20日,刘广宇以《行花街》总导演的身份受邀到广州数字纪实视听产业园(豆园DOC.Park)参加 “‘开卷广州’——解读花市里的广州文化密码”活动。他在现场深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行花街》的由来并非偶然。
从2017年开始拍“自贡灯会”,至2022年的《列车上的春节》,直至近期的《行花街》,每一部作品皆是他对春节民俗影像志的深刻探索。他说,透过镜头捕捉节日庆典的瞬间,不仅能记录传统习俗的丰富多彩,更能触及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与民众的情感纽带。
首次触网春节影像,他拍的是“自贡灯会”,这是传统元宵节日民俗在城市生活情境中传承发展形成的现代彩灯节俗展会。自古以来,中国春节就有观灯祈福的习俗。四川自贡灯会因气势、规模、技巧非凡,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其影响力已跨越国界,遍布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自贡开始恢复曾盛极一时的灯民俗活动。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公园(后更名为“彩灯公园”)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迎春灯会”,史称“自贡灯会”。1987年,迎春灯会更名为“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就“国际恐龙灯会”而言,此前已举办23届。2008年,“自贡灯会”以“民俗”类项目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刘广宇介绍,自贡因盐设市,地层深处蕴藏的盐卤资源是造就城市的基础。因盐业经济兴盛,自贡出现一批著名的盐商与盐帮,以盐商为代表的自贡人走出了传统社会以土地为根脉的“熟人社会”狭小圈子,建立起具有契约精神与合作意识的新型区域社会关系,形成了讲诚信、重合作、求共赢的价值观。因盐致富的盐商,出于夸耀竞富心理,千金一掷投资灯会。
正是有了跟拍“自贡灯会”的这段经历,让他对春节这个题材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对节日影像志的生产和研究是极富启发意义的,“即我们不能光去记录节日的表象,我们得有方法去深入节日内部,去看这些节日事象与节日中的人有怎样的关联,以及由这些关联所建构起的各种情感关系、精神关系和社会关系等,最后我们还得有理论的聚焦,梳理出不同类别的节日形态所呈现的文化模式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因为拍摄和记录自贡灯会,刘广宇才深入了解到持续繁荣的盐业经济吸引异地人员来此定居,很多以盐为生的手工业劳动者掌握种种实用技术,出于改善生活条件目的,愿意将其嫁接于灯彩制作。而上世纪70年代一大批三线建设内迁到自贡的工矿企业也悄然为当代的自贡灯会贡献了多工种的技术工人。他们定居自贡成为新的自贡人,不断助推自贡城市新春时节灯会民俗的创新活力。他感慨道,虽然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传习不同地方的风俗,但中国人过节期盼吉庆团圆的心情是相似的,都热衷观灯、闹灯集体活动。
如果说刘广宇拍的“自贡灯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传播的成功案例。那么他拍的第二部春节题材的影像作品《千里共团圆——K352/1次列车春运札记》则更像是一次深入而系统地揭示铁路春运与传统春节之间相互关联的人类学、民俗学视角的田野调查。他在镜头里记录下列车长付婷婷带病坚持岗位的故事,也记录下列车广播员张秋蓉与列车长爱人李银的铁路情缘。不过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列车值班员郭志鹏的故事。他们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爷爷是铁道兵,曾参与修建过鹰厦铁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成昆铁路。退伍后在多个铁路站点工作直至退休,父亲郭云成为成都局西昌铁路分局攀枝花车务段格里坪小集体工人。郭志鹏从小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情怀深厚。2014年大学毕业后,成为成都客运段的一名铁路员工。2019年4月通过值班员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列车值班员。2019年,单身的郭志鹏恰好赶上了这个铁路世家持续20多年的年节传统——“吃转转饭,过年三十”。也正是在这一年,刘广宇带着他的拍摄团队,率先去了攀枝花记录下了郭志鹏一家三代20多人参与的一次团年饭。而此时,疫情才刚刚开始。
3年之后,也即疫情刚过的2022年春节,刘广宇又带着尚未完全恢复的身体登上了成都至上海的K352/1次列车,用了近40天的时间,拍下了铁路人平凡的感动,也照亮了一群人归家的路。
对于影像拍摄来说,支撑这两次拍摄、两个课题的项目经费并不算太多,但团队的小伙伴都没有怨言,而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给到他很大的信心。刘广宇诚挚地分享道,没有这些学生的支持,他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上述任务的。好几位跟随他拍摄春节影像志的硕士生、博士生已毕业走入工作岗位,但只要他一声召唤,孩子们就义无反顾地给予他支持和帮助。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的支持,他才有勇气再一次启程远行。当他脑海中的广州花市与广州当地的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和友人的想法一碰撞,“行花街”几个字便挥之不去。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张静民教授和广东普星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陈刚与张鹂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把百年花市的起因原委以及发展历程都摸透摸清楚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走,到广州拍花市去。
这一次,他们不仅仅要做课题,还要为“行花街”拍一部纪录电影。
从影像记录到课题,再到纪录电影
看一位四川人眼中的“一街流芳、四海共情”
跟拍春节影像志近八年时间,春节申遗成功最让刘广宇欣喜。这标志着华人庆祝春节所蕴含的节日仪典和文化内涵,得到全球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接受。其实从已走过百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路春节花市(行花街)中管窥春节,可以让这个世界性的节日借花语之名,顺珠江出海,具有更多新时代的意义。
历史上,关于我国花市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对“彩楼穿花”的风景描述。及至唐代,广府民间就有专门栽培以供贺年的年桔。诗人张九龄在诗句“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中记录下当时水上人家贩卖鲜花的景象。而广州花市的雏形诞生在宋代的广州荔湾区一带,最早的名词称为“花地”。据史料记载,到明清时期,广州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就已经是花木产区,搭击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乃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渐渐地花市便固定在广府地区扎下根来。清中叶之后,北京路上 (今广东省财政厅前)出现的夜间花市渐成年宵花市。据《番禺县志》 一书中记载:“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有花地以卖花为业者数十家,市花于城,与合浦之珠,罗浮之药,东莞之香称四市。”《羊城竹枝词》也有云:“郎自提筐侬唱歌,月照卖花过河”。其中“月照卖花过河”就体现了花农在夜晚运送花卉渡江的景象。
民国年间,广州花市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廿八至除夕深夜举行,花市正式成为广府地区春节的一项大型的民间民俗活动得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花市牌楼上首次使用“迎春花市 ”匾额。自此,“迎春花市”就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和最传统的文化名片而流布于世。
通过对花市历史资料的爬梳钩沉,刘广宇将聚焦点垂注到“西湖迎春花市”上,围绕2024年西湖迎春花市举办的“花路历程”,通过多点田野民族志的参与式观察,重点寻找到20位以上的参与“行花街”活动的老中青少和外宾等,对他们展开口述记忆的采集,并从中提炼出能体现迎春花市核心文化要素的活态民俗遗产——传统的记忆、生活的记忆和文化的记忆,以此来展示以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为灌注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爱花成性”“赏花成风”“用花为俗”和“种花为业”的传统习俗。
而为了在全球视野讲好广州花市的故事,围绕年宵花“花路历程”总线索之下,他们把拍摄分为花卉种植、 花卉贸易、花市筹备和“行花街”四大板块,全景式地展现了花市的筹办过程和逛花市的概貌。
刘广宇总结道,节日中的仪式与节日相伴相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外在表现与载体,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春节作为中国具有较为普遍性的节日,几乎在节日期间全体中国人都会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度过。而“行花街”之所以意义非比寻常在于它流布于广府文化辐射区,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赋予迎春花市强大的生命力;承载丰富的文化性,成就了广府文化实践成果之集大成;具备突出的群体性,建构了强大的群众心理认同和感染力;兼具有“讲意头”的商业性,又为这项民俗节庆活动注入了商贸活力。
豆园创始人、《行花街》制片人张鹂说,“行花街”不是活在记忆里或文献里的非遗,而是生机勃勃的非遗,是海内外广府人的集体记忆和乡愁。作为首部岭南春节(行花街)民俗影像志,该片不仅全景式的方式呈现一个立体的广州花市,还把当代广府人过春节鲜活形态展现了出来。
除了跟拍春节之外,这些年刘广宇围绕中国节日做了很多影像化保护的工作,2020年12月,在他的努力下,推动成立了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专门围绕非遗影像研究展开相关工作,形成了多项以非遗影像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成果。
以更小的范围来看,如纪录片的拍摄,当微纪录、短视频都以快闪的方式向我们奔涌而来时,作为纪录片的研究者,有多少人能回答纪录片的语言表述特征为何?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语言表述特征为自己的纪录作品加分?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作品不会像视频监控那样只作为证据而呈现,更不是去生产许多无谓的垃圾视频,来污染我们的视觉和心灵?这样的思考自然是刘广宇和他的团队研究“节日影像志‘形式要素’”和非遗影像的逻辑起点。
“节日就是仪式的汇集,口述是节日的知识库,而来自田野的声音则为我们带来节日发生地最率真的告白和最性情的流露。”刘广宇说,对节日影像志而言,我们不仅要去观察研究这些仪式,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我们要从影像的角度去探究节日仪式的文化景观构成以及它对节日文化传达乃至传播的积极价值和负面影响。
他在《中国节日影像志:静观与诠释》这本书中这样写道:一个国家能对自己的节日进行摸家底式的发掘和学术整理,其蕴含的文化逻辑和文化价值——储存文化拟子,加固文化记忆,传递文化薪火,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输出文化软实力等,对于一个正在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和重大的。
【撰文】 吴凤思
Powered by 正规炒股配资_安全炒股配资门户_炒股配资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